再厲害,都需要打團隊戰——《進擊的巨人》
進擊的巨人.jpg

《進擊的巨人》連載長達11年,作者諫山創終於決定在4月9日推出完結篇。這部漫畫在全球發行量已累計超過1億本,漫畫被改編成其他衍生作品,包括動畫、電影等。雖然我只看了三十集,一半不到,但裡頭有太多內容值得細細探索,因此想先就目前看到的內容,先分享一段感想。
《進擊的巨人》與最近票房刷下日本影史紀錄的《鬼滅之刃》有些類似主題:都是人類生存之戰:一個對抗巨人,一個對抗鬼;對決時,考驗的都是信心與決心;一個人的能力再好,都遠不及團隊戰。
故事開始的一百年前,不知道從哪裡冒出會吃人的巨人群,人類因此不斷棄守家園、逃命,最後防衛自己的方式就是築起一道又一道的高牆,這彷彿是有效的,因而相安無事了一百年。人類也就在這樣的安逸中慢慢發展出城牆裡的文化與史觀,包括:牆外是不安全的,不要翻牆出去,世界沒有海洋、沒有自由是理所當然的。雖然大多數人選擇這種安逸的觀點,但是潛意識都深藏一份恐懼:不知道巨人何時會再出現?換言之,即便高牆築得好像很牢靠,但沒人真正相信這堵牆能夠抵擋巨人。
潛意識的恐懼,終究是會呈現為具體實相,連載故事就是從巨人出現、攻擊人類開始。
調查兵團就是為了解開巨人這一團謎霧,讓人類真正重回平安的生活的編制;雖名為調查,但因得要深入巨人周圍才能收集到資料,所以得有強大的能力與巨人對戰,能成為其中一員的人,都是歷經嚴格訓練的佼佼者,也都各具特色,能互補彼此優缺點,期待最終能攻克巨人達成任務。其中最有意思的橋段,是人類也有巨人化的潛力,男主角艾連就是擁有這樣的能力卻不自知。當他眼睜睜看著夥伴門都被巨人吃了,還不熟稔巨人化能力的他,一度想要變成巨人與巨人對抗,解救兵團同袍的危機。
然而,兵團的前輩不斷告訴他:「請相信我們。」
「請相信我們」的背後,需要多大的決心?尤其眼睜睜看著夥伴被吃的時候,你有一把利劍卻得忍住不出鞘,那需要多大的意志力,而且是深深地信任。幸好,艾連決定相信,一夥人冒著被巨人追、快要逃不開巨人的掌心時,前方早有埋伏好的機制等著巨人上鉤。如果艾連不相信團隊,而是一時衝動想憑自己的情感支配而成為巨人,那麼他就真的只能孤立奮戰,團隊無法給予支持,團隊力量也無法展現。
艾連的青梅竹馬米卡莎因為從小父母親被殺害而讓艾連的父母收留,與艾連一同成長,有著青梅竹馬的深厚感情。米卡莎武藝高強,膽試過人,她從小就把艾連寶保護得好好,即使一同進入調查兵團,她依然為了保護艾連,而往往忘了自己肩負調查兵團一元的角色,迷失了終極目標。也因此,她曾在千鈞一法之際,被里維兵長斥責她太過衝動而誤事。很多危機並非單靠一人的能力就可以解決,但若能顧全大局,後退一步信任團隊,那才會有最大力量的展現。
「信任」二字與團隊精神,不斷在《進擊的巨人》當中呈現。看似簡單的道理,尤其透過動畫虛構的狀態,讀者很可能以為理所當然就輕易忽略了,但如果回到日常,以此標準捫心自問自己能否信任團隊、放下小我、不只憑一時衝動行事?我想,答案都會是:談何容易!
小我,明明就是那麼微小,但我們卻放得好大;而真正可貴的大我在那,我們卻又不信任而百般阻撓。大我碎裂了,小我接著悻悻然地說:「就說吧,根本不可能。」那麼,究竟本來就是癡人說夢,抑或我們搞破壞而造成?不用巨人攻破,我們自己內心那堵牆,就被自己打碎了,然後再築、再打、再築、再打......這就是我們現在多數人最樂此不疲的循環啊。要打破這沒有出口的轉圈圈戲碼,信任即是最好的突破口。因著信任,我們可以重新來過。
《進擊的巨人》其實就是不斷在堆疊或者考驗著人類之間的信任。沒有信任,無以成之為一個生活(命)共同體。
Comment